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,由常委会副主任吴艳为组长的调查组深入县环保局、发改局、工信局、林业局、水务局、临安镇、西庄镇等部门、乡镇,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,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近几年来,在县委的领导下,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按照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注重转方式、调结构、重保护、强监管,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,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(一)产业结构有所优化。县人民政府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、节能减排、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,编制及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,关停高能耗、高污染“五小”企业、淘汰落后产能。通过努力,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,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见成效,农业规模化成为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的主导方式。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,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。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,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,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。2015年,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2.45:37.64:39.91。
(二)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。全县林地面积349.7万亩,其中森林面积238.3万亩,森林覆盖率41.94%,全县生态公益林112.1万亩,占森林总面积的28.4%。退耕还林、面山及通道绿化建设稳步实施,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8.72万亩,累计完成面山绿化14.65万亩,完成鸡石高速公路4.9公里340余亩的通道绿化。从2008以来,共完成封山育林19.44万亩、草地建设1.61万亩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5.41万亩。编制了《建水县龙窑生态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方案》、《建水县双龙桥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方案》,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快速推进。全面推进国土整治项目建设,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,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,部分主干河道得到治理,2011年—2015年期间,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.6平方公里。
(三)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。以城带乡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取得显著成效,“脏、乱、差”形象有很大改观,卫生创建取得丰硕成果,截止目前,国家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,共有省级卫生乡镇5个,省级卫生村30个,州级卫生乡镇6个,州级卫生村45个;编制并开展组织实施《建水生态县建设规划》,省级、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。目前,临安镇已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命名,南庄镇已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镇,现有5个乡镇创建省级或国家级生态乡镇已上报待批。全县13个乡镇125个村委会获州级生态文明村命名;加大了城区生活污水、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,建设污水管网40多公里,完成《建水县县域镇乡供水、污水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体系规划》,乡村“一水两污”设施建设已分步实施;近几年来,集中财力人力,实施了城乡交通、水利、电网、通信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等一大批民生工程,改善了人居环境。
(四)生态安全保障工作扎实开展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加强了生态执法队伍建设,严格执行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、法规,严格执行了项目环评、环境监察巡查制度,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,加大对矿山、旅游区及重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。完善了洪水预警系统以及气象、地震、地质灾害预报和紧急救援等体系,实施了河流整治、水库除险加固,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;森林防火扑救体系基本健全,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,部分石漠化得到治理;动植物病虫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成,农林水产疫病得到有效防治。推行农业清洁生产,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,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,控制农业面源污染。
二、存在问题
尽管我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,取得一定成效,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。通过调查了解,有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
(一)建设机制不完善。目前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综合性的实施意见,工作机构不健全,部门之间、乡镇与部门间存在有的工作上职责不清,监管主体不明,推进合力不够;在实际工作和业绩考评上仍然存在侧重GDP增速、轻生态建设;有的长效管理机制已初步建立,但长效管理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;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不够紧密。
(二) 认识不到位,宣传发动不够。社会各层面不同程度反映出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、重视不高、执行不力等问题,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。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,没有正确对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以一时的经济发展来换取生态的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的破坏。有的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营者生态意识缺失,漠视公共安全,只顾眼前利益或经济利益,严重破坏生态行为时有发生。许多民众对于生态创建工作不理解,认识不到位,认为城乡环境治理等公共事业是政府行为,与己无关,态度上表现为等待观望的多、自觉行动的少,消极应付的多、主动参与的少。
(三)污染问题依然存在。一是城区污染问题日益凸现。建筑扬尘管理欠缺,餐饮业油烟和泔水乱排乱倒、居民乱扔垃圾、商业噪音没有得到有效治理,影响居民健康;二是目前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生产经营为主,设施设备落后,资源能源消耗量大,环保设施不健全,污染治理相对滞后,有的企业“三废”偷排现象时有发生;三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还须加强,农村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尚未得到长期有效治理,向河道乱倒垃圾污染水质、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;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,土壤结构破坏,地力下降。
(四)生态资源保护不够。一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,地上水面积锐减,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,隐性危害大;二是城乡快速发展,伴随耕地及林地面积一片片消失;三是一些地区乱砍滥伐,毁林开荒,造成局部地区山体破坏、植被损毁、水土流失,荒漠化、石漠化严重,复垦还绿面积微不足道;四是林业资源不丰富,生态公益林以中幼林为主,部分林地树种被人为单一化,林分质量退化。
(五)生态经济比较落后。生态农业的规模化、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,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。生态工业方面,关键技术创新不足,节能降耗工作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,有的企业力量薄弱,产品档次低,单位产品能耗高,节能技改心有余而力不足;生态旅游方面,仍然存在旅游新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问题,景区的档次和品位不高。
(六)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。一是县农、林、水、土、环保等部门有效的执法力量不足,监管水平有待提升;二是目前开展的环境、食品药品、农产品等监测、检测设备相对落后,方式手段单一,专业技术人员缺乏,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;三是城乡综合管理能力不高,离人民期盼有较大差距,环境优美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。
(七)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。生态文明建设点多面广,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人力、财力,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,由于县财力有限,尽管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,但资金供求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,以致工作推进难度大甚至无法开展。
三、几点建议
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资源节约、环境保护、生态保育、空间优化、产业升级、社会转型、科技创新、绿色文化、绿色消费、绿色财政、绿色交通、绿色建筑等内容,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,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,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。为此建议:
(一)加强领导,完善管理机制。尽快制定建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,搭建组织机构,建立协调机制,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,密切协调配合,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,广泛发动群众,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;把资源消耗、环境损害、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,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、考核办法、奖惩机制。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,完善并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、水资源管理、环境保护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保证各类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。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机制,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,建立重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,加大对企业、组织和个人对节能环保研发、技术应用的支持扶持力度,促进生态环境保护。
(二)加强宣传教育,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多层次多形式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、生态文明理念,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,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,转变发展理念,倡导生态、环保、绿色、低碳的生活方式,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,切实形成尊重自然、爱护自然的社会道德观念,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,全力打造生态建水。
(三)因地制宜,着力完善建设规划。按照“规划引领、创建推进”的思路,结合我县的地理特点、产业基础、资源分布、生态体系等实际,在已完成《建水生态县建设规划》编制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紧密衔接,继续编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、生态恢复与重建规划和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等各项规划,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,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,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,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、农业发展格局、生态安全格局,严格遵循规划,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。
(四)严格依法行政,着力解决污染突出问题。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,加强监管,严格执法,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,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。抓好矿山治理整顿工作,全面整治矿业开发秩序。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,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量100%达标。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,加大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,减少农业面源污染。继续抓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,改善人居环境质量,重点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、垃圾处理厂建设,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水平,尽快抓好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,加快重点乡镇污水、垃圾处理工程建设,提高收集处理能力。
(五)群策群力,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。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,围绕环境保护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、水利建设等领域谋划项目,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,以项目实施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扩大森林、河流、湿地面积,保护生物多样性。加快水利建设,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,提高气象、地质、地震灾害防御能力。坚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,强化水、大气、土壤等污染防治,构建生态保障体系。
(六)转变发展方式,壮大生态经济。转变发展方式,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加快发展绿色经济、循环经济、低碳经济。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,一手抓改造提升,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,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,大力引进、培育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的项目。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,以企业为龙头,带动实施化肥、农药减量化,推广科学种植养殖,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,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,推动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发展。三是以我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契机,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,发挥旅游资源丰富优势,加快策划和开发观光、休闲、度假、文化、健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,打响具有建水特色的旅游品牌。
(七)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力量建设,提高管控水平。健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构网络,强化环保、国土、林业、水务、农业、综合执法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。切实加强环境、食品药品、农产品等监测、检测站所建设,落实编制、人员和工作经费,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,积极开展干部职工学习培训,转变作风,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,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,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。
(八)拓宽投融资渠道,保障建设资金投入。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,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,切实加大财政投入,大力扶持我县环保设施、生态保护等基础性、公益性的建设项目。进一步完善“政府引导、市场推进、社会参与”的投入机制,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,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。
(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农环工委主任 普家顺)
|